深度解析首个风渔融合海洋牧场投产,创新实现发电养鱼双收益
深度解析首个风渔融合海洋牧场投产,创新实现发电养鱼双收益:
近年来,对海洋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风渔融合海洋牧场作为一种创新的开发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绿色电力的生产,还兼顾了海洋渔业的发展,真正做到了“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双收益。
福建莆田的“国能共享号”是全球首座风渔融合浮式平台,它坐落于莆田市南日岛周边海域,同时也是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该平台的设计巧妙,中央围成了一个六边形水池,布置了双层养殖网箱,下层网箱可容纳5万尾深海鱼类,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千家万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还实现了渔业养殖的增收,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平台风电机组满载发电时,日发电量高达6万度(另有说法为9.6万度),足以满足约1万个家庭一天的生活用电需求,养殖周期内,鱼品收入可观,能达到数百万元。
而在广东汕尾,全国首个“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项目“伏羲一号”也正式投产,该平台融合了水上发电与水下养鱼的创新技术,实现了绿色电力与蓝色粮仓的完美结合,该平台坐落于汕尾中广核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的中心区域,距离汕尾海岸约11公里,它由网箱主体结构和上建平台两大核心部分构成,网箱主体尺寸为长70米、宽35米,置身于约25.7米深的海域中,其养殖水体容量高达6.3万立方米,上建平台则集成了试验甲板、机械平台、生活平台、登乘靠泊平台以及养殖平台等多个功能区域,总重量约为750吨,该平台能够抵御17级超强台风的袭击,预计每年将产出约900吨优质海水鱼类,年产值高达5400万元人民币。
这两个项目的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在风渔融合海洋牧场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它们不仅展示了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更推动了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通过风渔融合的模式,实现了对海洋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推动了跨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这种模式还有助于缓解因近岸退养还海、退围还海而导致的养殖用海空间不足的问题,为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风渔融合海洋牧场的建设还注重生态保护。“伏羲一号”在运营过程中将引进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技术,通过合理搭配不同营养级生物,实现养殖水域的物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该项目还将规划建造新型离岸人工珊瑚苗圃、人工生态渔礁,并种植大型海藻,以改善牧场区域的生态环境。
首个风渔融合海洋牧场的投产标志着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发电和养鱼的双收益,还推动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风渔融合海洋牧场有望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